2014年6月10日 星期二

臨床編碼系統 - 前言

臨床標準編碼重不重要呢?今天看到一個實例。生活周遭都這麼重要了,更何況是性命關天的醫療環境呢?
今天坐桃園客運從鶯歌到三峽。之前是坐台北客運三鶯線從鶯歌到三峽。
其中有一站,三鶯線稱之為「客家文化園區」。而桃園客運確稱之為「三鶯橋」。
站牌是在同一個地點(Concept id),卻有不同描述(Description id)。如果你不知道的話,你以為這是不同的地方。你要認Description ID呢?還是Concept ID。另外一個說法,人認什麼,機器認什麼?
這個案例中,Concept ID可能就是經度與緯度了。
若要深究背景,這條桃客老路線開通之後,才有客家文化園區,而三鶯線又是在客家文化園區之後。
Concept ID只能有一個,Description ID則可以有很多個。當然,還有其他許多觀念才能建構一個完成的編碼系統。


臨床編碼系統依據Content與Context的差異,也有應用上的差異。
無論何種,都是要解決認知差異的問題,降低溝通成本。在醫療環境中,更是提高醫療品質,降低醫療傷害的重要關鍵技術。

就國內而言,因為健保局申報採用ICD,他是國際疾病分類碼。所以,醫療院所對這個比較熟悉。但是,他的編碼範圍還是有限,並不能解決電子病歷所有編碼需求。

本系列僅針對常用的編碼系統作初步介紹,不作深入探討。畢竟有些編碼系統需要有深厚的臨床背景才能運用自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