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臨床編碼系統 - ICD

之前簡單帶到ICD的說明。如果,真正想深入了解這個編碼,找我就不對了,請找專業團隊「台灣病歷資訊管理學會」。很感謝該團隊在當年制定電子病歷時鼎力相助。手邊有本ICD-9-CM 分類規則彙編,還是該學會送的。
這兒,僅是純粹打屁賺篇幅而已。

疾病分類(Disease classification)就如該書前言所描述:
   疾病分類是將患者之疾病診斷及處置相關訊息予以編碼並加以整合,藉以產生統計性分類(Statistical classfication)資料,以方便需要時之查詢或使用。

簡單的一段話就道盡ICD的精髓所在。

注意,此編碼的限定範圍是在疾病診斷及處置(手術)。開玩笑,人的身體到處都可能引發疾病。所以,他的編碼分類規則就會先從人體的器官或組織加以分類。
另外,「分類」就把他想像成從小一直背的界門綱目科屬種。依據疾病特性,一層一層歸類,越來越精確。
因目前有ICD-9與ICD-10的版本,兩者在編碼上不同。引用版本時要注意。

這是ICD-10的線上版:http://apps.who.int/classifications/icd10/browse/2010/en


一般而言(在紙本時代),醫師對於某些疾病的描述並不會「深入」,畢竟是人腦,要用嘴與病患交談,還要用手書寫病歷,的確不容易。醫院會有疾分師,會再依據醫師開的藥,或者治療計畫等,利用這些工具書認真地定義出這一次就診,應該屬於什麼疾病(什麼診斷)。
當然,人生病是不會照著教科書地,有些情況是很複雜。所以,一般都會有主診斷、次診斷的選擇。這些就是疾分師的專業了。
雖然,我們知道健保申報只是疾病分類的功能之一而已。但是...
如果要用紙本病歷來實踐臨床決策,說實在地,我們是期望醫生的大腦跟電腦一樣了。

但是,到了電子病歷時代呢?會有什麼樣的演變。

這是「事前」、「事後」還是「事中」的問題。(所有的臨床編碼都有這樣子的問題)
在紙本病歷時代是事後。先由醫師寫完病歷,在依據這些資料由疾分師給一個「更正確」的疾病分類碼。(可能是為了符合健保需求)

如果用一般HIS,其結果只是把醫師書寫在紙本的東西,改書寫在電腦上,對整個流程似乎沒有任何助益。當然,有人會說我把HIS改得很強。喔~那當然可以。對我而言,所有的應用於流程上來處理資料者都叫做MIS。不管是HIS、SIS、LIS、CIS,任何的S。

真的使用到電子病歷呢?說實在,完蛋了。因為,電子病歷只是最終結果。所以,你不可能要求電子病歷完成編碼作業。(天呀~我在說什麼)
對電子病歷而言,這些內容都是「事前」都要完成的事項。無論你是透過什麼S,或者正統的CPOE(Computerized Physician Order Entry)而來。也就是說需要一個全新的病歷輸入系統。

接著的問題是你這個新的輸入介面是否能夠讓醫師精確表達他的診斷(事中)。或者還是得再經過某個人,給予精確編碼。
至於「事前」!開玩笑,醫師又不是算命師。怎可預知這個人得了什麼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