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不是資訊系統,所以除了強調呈現格式(人所看見之表象)之外,更要讓資訊呈現(人所理解之內涵)能夠保持一致性。
可惜,往往在資訊化過程中開始發生差異性。也就是說,從紙本轉換成電子的過程中,許多的資訊有可能會遺失,或者為了某些目的而增加非核心資訊。
上圖是一般資訊系統分析與設計會面臨的問題。
在資訊化的過程中,當然是為了解決真實世界中的需求(創新)或問題(改善)。
為了讓過程能夠順利,我們都喜歡採文件化過程。也就是把分析現況、確認需求等資訊寫成需求書。
需求書還是以一般人(終端使用者)所能理解的方式編寫。當然,其中有許多描述可能就會輕描淡寫(基本常識),有時候會比較抽象一點。
為了能夠讓系統發展者或者程式設計師能夠了解未來開發的系統應該如何進行,一般都會採用規格書來表達。程式設計師就可依此開始編寫程式碼。也正式進到電腦世界裡,開始由電腦來提供服務了。此時又回到終端使用者,由他們來操作系統。
中間的差異,到底是什麼呢?舉個例子吧。
我們玩撲克牌大老二時,在真實世界中我們關心的是輸贏問題。可是,電腦的世界他是計算的功能,他只能比大小。
但是,就大老二的規則而言,黑桃2卻是最大,紅心2是次大。這個叫規則,也就是規格書的內容。當程式設計時,就是得依據這個規則編寫判斷式。然後依據所收集到的資料,配合前項規則,就可以開始比大小,然後告知誰輸誰贏。
這時候,發生了一個問題:資料與規則是分開的。
也就是說,光有資料沒有意義,光有規則也無從比較。
所以,我們就開始想了,如果資料本身就帶有規則,能夠自我描述的話,也許就可以解決一些問題吧。
事實上,也沒有我們想像中這麼簡單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